2025 年海運成本與需求變化解析:台灣出口中國物流業者必看
近年來,全球海運市場變化速度加快,運價波動與需求起伏已成為常態。對於台灣專注出口中國大陸的物流業者來說,2025 年的海運市場既充滿挑戰,也蘊藏機會。本文將從市場現況、成本影響因素、兩岸航線觀察,到業者因應策略,完整剖析今年的海運趨勢。
一、2025 年海運市場現況
需求下滑但亞太航線相對穩定
根據最新財報數據,台灣三大航運公司——長榮、陽明、萬海——在 2025 年第二季營收普遍下滑:
- 陽明:月減 5.6%、年減 16.4%
- 長榮:月減 10.4%、年減 5.7%
全球貿易疲軟,美國與歐洲線需求減弱,不過 台灣—中國航線 受惠於穩定的電子零件、工業原料與民生用品需求,表現相對抗跌。
運價與旺季附加費
進入 7 月,多家船公司針對亞洲—中國航線加收旺季附加費(PSS),台灣出口至中國主要港口的 40 呎櫃附加費約為 USD 100–200。雖然漲幅不如疫情期間劇烈,但對大批量出口商來說,仍是必須計入的成本項目。
二、影響海運成本與需求的三大因素
1. 匯率與國際經濟
- 人民幣貶值:降低中國進口商的採購力,可能壓縮部分非必需品進口量。
- 台幣貶值:有利出口競爭力,但進口原物料價格上升,影響製造商成本結構。
2. 兩岸政策與港口規範
自 2025 年 3 月起,中港澳及高風險船舶進出台灣須通過國安審查,部分航班因此延誤,造成運力緊縮與調度壓力。
3. 季節性需求
傳統旺季(7–9 月、11–12 月)出貨量增加,通常推升運價;但今年因全球需求疲弱,雖有旺季附加費,整體漲幅仍有限。
三、台灣—中國航線的特殊觀察
穩定的貨物流量
相較跨太平洋與歐洲線的波動,台灣出口中國的貨量保持穩定,尤其在電子零組件、化工原料、生活用品等品類上仍有剛性需求。
港口競爭與費率戰
中國多個港口(廈門、福州、深圳等)透過降低港口費用與加快清關速度,吸引台灣貨主轉港,增加了港口間的競爭。
小三通航線限制
金門、馬祖等小三通路線貨品受限,部分特殊貨類需改走高雄港、台北港直航,增加了時間與成本。
四、物流業者的因應策略
1. 運價鎖定與集貨拼櫃
- 與船公司簽訂年度合約,確保運價穩定。
- 透過貨代公司集中多家小批量貨物拼櫃,降低單位成本。
2. 多元航線與備援規劃
- 除直航外,預留香港、澳門、東南亞中轉方案,避免單一路線受阻時影響交期。
3. 增值服務提升競爭力
- 提供報關代辦、保險、倉儲配送等一站式服務,減少客戶額外安排成本,增加黏著度。
2025 年的海運市場雖然面臨需求疲軟與運價波動的挑戰,但 台灣—中國航線 仍具備相對穩定性。對物流業者而言,關鍵在於掌握市場資訊、提前鎖定運價、優化路線與增值服務,才能在不確定的大環境中穩健成長。
詠泰豐將持續為您提供最新的 台灣寄中國 航運資訊與專業物流服務,確保您的貨物安全、準時抵達大陸各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