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甲做塑膠原料外銷的劉老闆最近有點坐立難安。
6月他一口氣被三個中國客戶「喊暫緩出貨」,理由很簡單:人民幣跌太多,他們本地資金轉不動、進口預算大縮水。
這不是個案。2025年以來,人民幣對美元一路走貶,7月甚至跌破 7.35,打破過去一年穩定區間。對台灣出口中國的商人來說,這波貶勢不只是財經新聞,而是訂單縮水、價格卡死、貨款難收的連鎖效應。
那問題來了:這波貶值潮到底會拖多久?你手上的中國客戶會不會是下一個延遲付款的對象?台灣的中小製造業,又該怎麼穩住局面?
人民幣貶值發生什麼事?
2025上半年,中國經濟疲弱、資金外逃壓力大,加上美國利率居高不下,人民幣一路貶值。
- 2024年底約在 7.10 附近
- 2025年7月中,離岸人民幣已接近 7.35
這代表什麼?中國買家用本地幣買台灣產品時,成本升高。以往 100 美元的貨,他們只要付 710 人民幣,現在得掏出 735 人民幣以上。
對中國進口商來說,這就是變相漲價。
對台灣賣中國的貿易商/製造商的 4 個直接衝擊
1. 中國客戶縮手、下單量變少
這段期間,有不少台灣業者反映:
- 原本穩定下單的中國客戶突然「先不要」
- 開始斤斤計較運費與報價
- 傳統產業如機械、塑膠粒、電子零件、保健品特別明顯
特別是有使用人民幣收款的業者,實際到手金額等於打折。
2. 報價卡關,毛利遭壓縮
你要嘛配合對方降價(你虧),要嘛堅持報價(他不買)。
這讓台灣出口商陷入兩難,尤其是小廠本來利潤就不高,再讓三趴就吃不消。
3. 應收帳款風險升高
人民幣貶值代表資金壓力擴大,對方容易出現:
- 拉長帳期
- 請你先出貨、款項「等一下」
- 或更慘:直接跳票
4. 沒避險的廠商,實際損失擴大
如果你是用人民幣報價、收款,然後再轉回台幣或美元,
那這幾個月你應該已經發現匯差吃掉不少毛利。

該怎麼應對這場「匯率風暴」?
現在不是悲觀的時候,而是該回頭盤點自己財務結構與市場策略的關鍵期。
以下是幾個具體建議,提供給出口中國的台灣業者參考:
✅ 1. 多幣別報價與避險工具要上場
用美元報價+人民幣結算的模式,要有即時換匯機制或避險工具搭配,減少利潤蒸發。
✅ 2. 審慎評估買方信用與付款紀錄
以前大家靠信任做生意,現在建議你多看客戶資金實力、合作紀錄,保守出貨條件、避免長帳期。
✅ 3. 密切追蹤中國政策變化
中國政府是否會出手「穩人民幣」還是繼續讓它貶?若有進口補貼、退稅政策,可以反向規劃行銷策略。
✅ 4. 客源要分散,不靠單一市場
這時候你會知道:只有中國市場會讓你睡不著。 趁機開拓東南亞、中東、南亞等市場是長期抗震的策略。
人民幣貶值不是世界末日,而是轉型的催化劑
現在這波人民幣貶值潮,對台灣出口業來說確實是壓力。但也未必全是壞事:
- 讓你更重視風險控管
- 檢討報價結構與接單策略
- 加快市場多元化的腳步
就像很多做出口的前輩說的:做生意看的是 3 年,不是 3 天。
這波下來,能撐住的台灣人,會變得更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