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文章

《貨物進口中國常見法律風險與防範指南(2025年最新版)》

隨著中國市場的持續擴大,愈來愈多國際貿易商看中中國市場的商機。然而,中國海關與商檢制度嚴格且複雜,稍有不慎即可能面臨法律風險,貨物遭到扣關甚至被罰款。本文詳盡說明貨物進口中國的常見法律風險、具體案例分析、防範策略及應急處理方式,協助貿易商降低風險,確保通關順暢。


一、常見法律風險類型及情境細化

(1) 報關單證風險

進口中國的單證錯誤是貨物被扣關的最常見原因:

  • HS編碼錯誤
    • 常見於3C電子產品、保健食品、化妝品分類錯誤,導致高額稅金差異或扣關。
  • 原產地證明錯誤或缺漏
    • 例如歐盟原產地文件未提供中文翻譯,遭到海關拒絕入境。

(2) 未經授權進口風險

部分產品進口中國前,必須取得相關授權或許可:

  • 食品需事先取得「境外生產企業註冊登記證」。
  • 化妝品需通過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(NMPA)批准。

(3) 違反產品標籤法規風險

未遵守中國標籤法規可能導致產品無法通關:

  • 未使用中文或內容錯誤(如缺乏明確的生產日期、有效期限)。
  • 標示資訊與申報資訊不符,遭海關處罰。

(4) 知識產權侵權風險

進口假冒或未授權產品可能導致嚴重法律後果:

  • 未經品牌授權進口產品(如3C配件、服裝配飾)遭到海關扣押甚至起訴。

(5) 未取得安全認證進口風險

CCC認證為中國對特定產品強制要求的安全標準:

  • 電子產品、玩具、汽車零配件未取得CCC認證而進口將直接被扣押。

二、具體案例分析與經驗分享

  • 案例一:HS編碼錯誤導致扣關
    • 某台灣廠商進口電子零件,因誤報HS編碼,遭海關扣關,經過提供產品規格文件及重新申報,最終順利放行。
  • 案例二:標籤不符規定導致罰款
    • 某歐美食品品牌進口果汁飲料未明確標示中文有效日期,遭到海關罰款並強制退運。
  • 案例三:知識產權侵權扣押案例
    • 進口未經品牌授權的服飾產品,遭到品牌權利人舉報,產品遭扣押並進入司法程序。

三、防範法律風險的有效操作步驟

(1) 建立嚴格的內部審核制度

  • 設立專職人員負責報關文件審核及HS編碼分類,避免因文件錯誤導致的法律風險。

(2) 提前取得進口許可及授權

  • 提前3~6個月進行授權申請流程:
    • 食品產品:向中國海關總署提交備案,取得企業註冊登記證。
    • 化妝品產品:通過國家藥監局(NMPA)認證批准,完成中文標籤審查。

(3) 產品標籤全面合規審核

  • 聘請中國法務或專業翻譯人員審核產品標籤,確保中文標籤完整合規(生產日期、原產地、使用方法)。

(4) 知識產權合規管理

  • 在產品進口前進行充分的知識產權調查,與品牌方取得明確授權書,防範侵權風險。

(5) 提前申請CCC認證

  • CCC認證流程:
    • 確認產品適用CCC範圍 → 準備文件 → 申請檢測 → 通過檢測取得證書後才進行出口程序。

四、應急處理步驟詳解

若貨物遭遇法律問題或扣關,應立即採取以下步驟:

  • 聯繫當地報關代理,明確被扣原因與所需資料。
  • 快速提供海關要求的完整文件(如產品規格書、授權書、報檢文件)。
  • 必要時聘請中國法律專業人士或當地律師,處理嚴重的法律糾紛或司法程序。

五、2025未來法律趨勢預測與因應建議

中國未來幾年內可能實施以下監管趨勢:

  • 更嚴格的產品安全與品質管理制度,特別針對食品與化妝品。
  • 跨境電商進口規範細化,特別是小型電器產品、保健品與嬰幼兒用品。
  • 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力度加強,貿易商應嚴格管理授權文件。

貿易商應提前布局,定期關注中國海關及相關部門公告,主動適應法規變動,避免遭遇扣關及法律風險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-->